通过率先投资信任,你吸引到了第一批“种子用户”或“共创伙伴”。你们之间,已经建立了一种“一对一”的、感性的连接。
现在,是时候迈出最关键的一步了:如何将这份脆弱的、属人的信任,转化为一股坚韧的、属事的集体力量?
答案是:建立共识。
但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陷阱。传统的共识建立,往往是创始人提出一个宏大的“主张”,然后试图去说服、去感召他人。这是一种“我说,你听”的模式。这种模式或许能带来短暂的追随,但无法带来真正的归属感。
对于社会创业者来说,共识的建设,必须走一条更艰难、也更正确的路。它不是关于你如何兜售你的“答案”,而是关于你如何与社群,特别是与“受益者”们,共同提出一个更好的“问题”。
第一步:放弃“平面视角”,看见事物自身的动线
创始人最容易犯的错误,是以一个“拯救者”或“规划者”的平面视角,去看待一个复杂的问题。我们画出流程图,设定KPI,试图用一个外部的、理性的框架,去“改造”一个活生生的、有机的系统。
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创始人,会放弃这种“平面视角”。他的核心工作,是找到一个能看见“全貌”的、立体的视角,去发现事物“自身”的、内在的、想要发展的动线。
这意味着,你的角色,不是去“推动”一辆静止的汽车,而是去发现一条奔涌的“河流”,然后思考如何“顺势而为”。
如何找到这条“动线”?
- 问:“什么已经在这里生长?” 而不是问“这里缺失什么?”。去发现社区内部已经存在的、微小的、但充满生命力的闪光点——可能是邻里间自发的互助,可能是一位老人守护的传统手艺,也可能是一片被孩子们当作乐园的荒地。
- 问:“能量流向哪里?” 而不是问“问题出在哪里?”。去观察社区成员最愿意投入时间、激情和智慧的地方,哪怕那看起来“不重要”。那里,就是系统能量最汇集的地方,也是变革最有可能发生的“穴位”。
第二步:“受益者驱动”,共创“我们的故事”
当你开始看见那条“动线”,下一步,不是你一个人去设计一个“解决方案”,而是邀请所有人,特别是“受益者”,共同来“看见”和“命名”它。
这,就是“受益者驱动”的共识建设。你的角色,从一个“设计师”,转变为一个“故事的引导者”。
具体如何操作?
- 召开“故事会”,而非“规划会”:把那些你发现的、社区内部的“闪光点”和“能量流”,以故事的形式,分享给你最早的“第一推动力”们。引导大家讨论:“这些小小的故事,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、关于‘我们是谁’的更大的故事?”
- 提出“生成性问题”,而非“选择题”:不要问“你们更喜欢A方案还是B方案?”,而是问一些能打开想象力的问题,比如:“如果我们把张大妈的互助小组,和李师傅的手艺,以及孩子们的乐园连接起来,一个怎样的、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新事物,可能会诞生?”
- 从“故事”到“原则”:当一个新的、共同的“故事”开始浮现时(比如,“我们是一个能用邻里温情和在地智慧,滋养孩子成长的社区”),再引导大家从中提炼出“行动原则”。这份原则,不是你制定的,而是从大家共同创造的故事里,自然“生长”出来的。
写在最后:共识的终点,是归属感
通过这个过程,你最终得到的,是一个拥有了共同体身份的社群。
当一个曾经被定义为“受益者”的乡村妈妈,在故事会里,骄傲地把“我们是一个能用在地智慧滋养孩子的社区”这句话说出口时,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“接受者”,而是一个主动的“创造者”和“拥有者”。
这份“我们感”,这份“我的故事就在其中”的深刻体验,就是归属感。
而一个充满了归属感的社群,它所能爆发出的能量、智慧和韧性,是任何一个由创始人单打独斗的项目,都无法比拟的。这,才是社会创业最强大的杠含,也是最深刻的护城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