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
现在,你拥有了一个闪闪发光的、基于第一性原理的“非共识性洞察”。
接下来该做什么?
流行的“精益创业”会告诉你:把它变成一个“假设”,然后用一个“最小可行产品(MVP)”去“验证”它。
这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但对于那些真正试图“开启新范式”的社会创业者来说,它也可能是一个陷阱。因为一个全新的范式,在诞生之初,往往是无法被旧世界的“验证标准”所衡量的。你让第一批看到汽车的人去“验证”它是否比马车更快,他们可能会抱怨它“噪音大、需要烧油、还总抛锚”。
因此,对于最深刻的洞察,你的第一步,可能不是去“验证”,而是去“开启”。
你的目标,不是去“证明”你的洞察是对的,而是去“创造”一个让人们得以“看见”这个新可能性的“最小可行世界”。
就像乡村教育的例子:
- 那些先行者,并没有去设计复杂的问卷,来“验证”乡土教育的市场需求。
- 相反,他们直接创造了一个小而美的“乡土教育营地”。他们邀请城市的孩子们来体验,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,去看去看星星,去听风声,去感受社区的温暖。
这个营地,不是一个用来测试的“MVP”,而是一个“最小可行范式” (Minimum Viable Paradigm)。它是一个充满魅力的、“新世界”的入口。它的目的,不是为了收集数据,而是为了“开辟全新的想象力”——让所有人(包括参与者、资方、甚至政府)第一次真实地“看见”:原来教育,还可以是这个样子。
所以,请从“实验室”里走出来,走进“剧场”:
你那个最核心的洞察,如果要创造一个能让人们“亲身体验”的“最小可行世界”,它会是什么样子?你如何用一个充满魅力的“小剧场”,去“上演”你所相信的那个未来?
记住,最伟大的社会创业,不是向世界索取“认同”,而是给世界一个“新的可能”。